洪湖市,由荆州市代管,在省境中南部,荆州市东端。面积2519平方千米,人口93.5万。辖2街道14镇1乡3管理区1经济开发区。市人民政府驻新堤街道。以境域最大湖泊洪湖派生市名,兼有纪念洪湖革命根据地之意。
历史沿革
西周为州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州陵县,属南郡。新莽时(9年)改江夏县,属南顺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为南郡州陵县。三国时州陵县属吴国江夏郡,后一度省州陵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州陵县隶南郡;永兴二年(305年)侨置成都郡,割州陵隶成都王颖国;建兴二年(314年)州陵还南郡。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州陵属巴陵郡;梁天监二年(503年)州陵县属州陵郡。北朝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省州陵,改置建兴县隶沔阳郡。隋开皇元年(581年)建兴改属复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建兴县为沔阳县属沔阳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沔阳县属复州,隶山南道。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以沔阳县南境“白沙征科巡院”升置玉沙县,属江陵府;宝元二年(1039年),沔阳县降为镇并入玉沙县。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玉沙为复州路附郭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湖北道宣慰司,旋隶河南行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玉沙县并入沔阳州,隶湖广布政使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设文泉县属汉阳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省文泉入沔阳州。民国时期改为沔阳县,先后属湖北江汉道、湖北第六、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置沔阳专署直辖新堤市。1951年6月撤销沔阳专署,设置洪湖县,隶荆州专署。1987年7月撤县建市,属荆州地区;1994年10月属荆沙市,1996年11月属荆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洪湖市志》)。
地理环境
地处江汉平原东南端,河湖纵横。南临长江,北滨东荆河,四湖总干渠贯穿腹部。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西部较高、东部略低,由西向东约三千分之一坡度平缓倾斜。地形分为除螺山、黄蓬山两座3平方千米剥蚀残丘外,其余为平原,大致分为三带。北部冲积平原带,有东荆河带状高地及中府河、内荆河地域三角洲平原,总面积700余平方千米;南部为长江漫滩平原,有沿江冲积平原300余平方千米,江心洲靠陆地近240平方千米;中部为冲积平原向湖心过渡地带,有1平方千米以上湖泊17个,其中洪湖为省境第一大湖泊,沿湖湖积平原近800平方千米。境内最高点位于螺山,海拔60.3米,最低点位于沙套湖,海拔17.9米。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538.2毫米,无霜期260天。
展开全文
文化特色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和洪湖湿地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悦兮•国际温泉度假村、蓝田生态旅游景区、三国古战场为名胜景点。瞿家湾镇为历史文化名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遗址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湘鄂西烈士陵园为国家级十大陵园之一。乌林矶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东周州国古城遗址、西汉州陵县城遗址、路易•艾黎旧居、戴家场秋收暴动纪念地、燕窝“新升隆”轮遇难烈士公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搭虾子”“五虾闹鲇”“洪湖凤舟”“麝火疗法”“淡水贝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矿产资源有石油、地热。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芝麻;鱼、虾、蟹等水产品质优产丰,为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国淡水水产第一县(市)”。工业形成石化设备制造、水产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元件、轻工建材、发电八大门类,其中石化设备制造为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
螺山船闸、荆州港新堤综合码头、汉洪东荆河大桥为重要交通枢纽,315国道,曹沙、峰新、新调、张洪、汉洪省道过境,县道贯通各乡镇,公路村村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