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白天青曙色早,柳绿蝶红山色晓”、“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国传统颜色的命名,不仅传达了最真实的自然之美,还从字里行间揉捻出细腻的温柔。
这些中国传统色,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文化。
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对生活的体悟。
一直以来,都知道中国传统色有着独特的审美气韵,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们。
以往,它们散乱在史籍、诗词、佛典、医书、服饰中,无系统更无传承,有关书籍少之又少,几乎无处可寻。
但是现在,它们有了自己的“身份”和“归属”。
痴迷于色彩的文化学者郭浩和故宫文创设计师李健明,拉上中国审美的集大成者——故宫,一起做了件大事儿。
他们翻阅了近400部与色彩相关的文献典籍,耗时近两年,考据出整整384种中国传统色,编著成《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书籍封面设计提炼了文物元素+色彩的组合,以网格几何视觉化呈现色彩搭配,同时搭配烫金书名,既传统高雅又有现代时尚之美。
在书中,每种颜色的名称来历、包含的意蕴都被做了细致解读。
不仅如此,作者们还秉承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世界观,以24节气、72物候串起中国色彩。
同时以文物取色,从十几万件故宫馆藏中,精选96件应时应节应色的文物,以手绘方式复原、呈现文物被磨损的色彩,提取中国传统色色谱。
整本书根据物候特征,从起、承、转、合四种颜色的角度进行深刻解读。
在感知春耕、夏耨、秋收、冬藏的季节流变中,洞察时间背后的色彩脉动与古人生活的智慧。
今天栢哥就选取其中的部分色彩,分享给大家。
立春时节,起于“黄白游”,承之“松花”,转而“缃叶”,合乎“苍黄”。
主体颜色“松花”,正如李白的那句“轻如松花落金粉”。这种虚浮的轻盈感,就好像宫墙角里的无名野花,带着冬季藏匿起的活力,在不经意间一点点浸润世间万物。
《墨子·所染》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也变。”春之初立,一切都在生长变化,“苍黄”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是很合衬了。
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 二候蜇虫始振、 三候鱼陟负冰。
“东风解冻”起于“天缥”,承之“沧浪”,转而“苍筤”,合乎“缥碧”。春日之美,尽在此色。
蛰虫始振起于“流黄”,转而“龙战”。
“流黄”近乎土黄色,积雪开始解冻,露出地面的颜色,厚重却不显笨拙,展现出别样的生机。
而颜色渐深的“龙战”,取自《周易》中的“龙战于野,其色玄黄”,有一种创世之战后重新开始的感觉。
鱼陟负冰之起色“海天霞”,取自明朝时期皇宫织染局一种名为海天霞的罗(宫人通常裁做春服里衣)。
“烂漫花棚锦绣窼,海天霞色上轻罗”,只是听着这个名字都倍觉浪漫。
同属春季的雨水节气,起于“盈盈”,承之“水红”,转而“苏梅”,合乎“紫茎屏风”。良辰美景,莫过于此。
“甘露既降,朱草萌芽”,惊蛰之承色“朱草”,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色彩。
春分之承色“吉量”,是白玉兰的颜色,淡然而真诚。
“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清明之起色“紫蒲”也可以如此生动。
立夏,转而“人籁”,合乎“水龙吟”。“人籁”、“水龙吟”都在形容竹管之音,“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一边摇扇纳凉,一边听着丝竹奏乐,可谓是消暑的乐趣所在了!
夏至之承色“石榴裙”,是唐朝服饰的流行色,“色挟石榴之红,裙带美人之姿”,娇俏、生动一如“夏至”本身。
比“石榴裙”更浓烈的“朱湛”,是夏至之转色,茜草反复浸泡,才能得出这种厚重的红色。
大暑之起色“夕岚”,是日暮时分残阳染得山间雾气都微微泛红的色彩;而大暑之转色“绛纱”,则如绛色的轻纱层层叠叠,和着一天残存的暑热。
立秋之起色“窃蓝”,是秋日的晴空最好的颜色,即“悄悄借来一点蓝”的浅蓝色。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之合色“太师青”,出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蔡太师作相时,衣青道衣,谓之‘太师青’”。
因而,“太师青”也是一种相对稳重的颜色。
白露降之承色“香皮”,是古纸的颜色。不同于羊皮纸的复古感,这种灰白的皮色,像一张空白的宣纸,意外的古朴自然。
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三候群鸟养羞。
鸿雁来之承色“千山翠”,出自越窑瓷色。如同白露过后山峦、植物的颜色,灰白一层,隐露青光,温润如谦谦君子。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花。
“相与枕藉舟乎,不知东方既白”。雀入大水为蛤之起色“东方既白”,色如其名,形容入了秋的黎明蓝朦透白的景象。
小雪之起色“龙膏烛”,出自龙膏烛火。《拾遗记》里就有记载,“龙膏为灯,光耀百里,烟色丹紫”。
比“龙膏烛”深一点的“胭脂水”,源于釉色,略带一丝暧昧却不轻佻。
大雪之转色“美人祭”,也叫“美人霁”,衬着大雪的节气看,色如一位稀世佳人。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蚯蚓结之转色“蚩尤旗”,是战神红旗一样的颜色。在寒冷的冬日里,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除了物候,色彩还连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织染、天象、地理、矿物、植物,不一而足。
为了让更多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色的美,《中国传统色》还延展出了2021色谱日历。
日历将365种中国传统色贯穿每日,以色彩关联文字,辅以诗文,探寻中国古典的文化深蕴。
本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分享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