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如何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面对人类无垠的知识海洋,你到底从哪里开始?

对于你准备在其中安身立命的领域,它的总体知识框架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关键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是怎样的?

你现在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

要想成为领域专家,你面临的主要障碍(或差距)、挑战是什么?

你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去应对这些挑战,弥补这些差距?有哪些可以借助的资源或条件?

借鉴上述行之有效的“治沙”智慧,按照成为领域专家的“石-沙-土-林”隐喻,要想实现第二次跃迁“固沙培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你需要掌握下列五项核心技能:

第一,选定你聚焦的领域。

第二,梳理清楚所在领域的知识架构,即该领域的知识由哪些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是怎样的,就像把沙漠区隔出一个一个方格。

第三,自我评估,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第四,明确策略,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

第五,按照计划,付出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启动成功的循环,让一个成功带来更多的成功。积累若干小的成功,成就巨大的成功!

第一,选定你聚焦的领域。

第二,梳理清楚所在领域的知识架构,即该领域的知识由哪些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是怎样的,就像把沙漠区隔出一个一个方格。

第三,自我评估,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第四,明确策略,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

第五,按照计划,付出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启动成功的循环,让一个成功带来更多的成功。积累若干小的成功,成就巨大的成功!

3. 第三次跃迁:积土成林

按照我所讲的成长为领域专家的“石-沙-土-林”隐喻,在明确了目标,运用相应的方法,付出努力,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必须做好知识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第三次跃迁—“积土成林”。

事实上,一旦固定了“沙”,在某个细分区域形成了“土”之后,“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就会启动一个良性成长的循环—土壤质量越好,植物生长得越快,根扎得越深,从而形成更多的土壤,改善墒情和土壤质量,长出来的植物也会逐渐壮大并扩展开来。就这样,慢慢扩大,最终形成茂密的森林。

在这个隐喻中,“植物”是对知识的应用,也是创造和产出。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是维系终身学习状态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提高人们的行动效能;另一方面,应用也是最好的促进学习的方式,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纠正偏差的最终标准。因此,在我看来,进入到“森林”的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终身学习的境界,也是专家的必然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森林有足够的土壤,可以广泛而高效地吸收各方面的养分(雨水、阳光、空气和其他有机物),使其自身愈发壮大。

其次,森林是一个搭配合理、自我繁衍的生态体系,可以相互促进,自然地演进。比如,这里面有高大的乔木(是你的核心知识领域或成就),也有一些小树苗、小草或灌木(是与你的核心知识领域相关的支撑领域),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生机盎然,孕育着新的潜能。也许有的树木枯萎了,但是另外一个地方又长出来了一棵新树。它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是一个学以致用、自我增强的过程:通过“学”,不断吸收雨水和养分,滋养这个生态,促进植物生长;与此同时,“用”也能进一步滋养、改良土壤,促进“学”,并改善、维系整个生态的运作。它不会自我封闭,不会抗拒、排挤,而是形成了一种持续学习、更新、成长的习惯,可以适应各种挑战,轻松而和谐,生生不息。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成为终身学习者,就要进入到“知识森林”这样一种状态。既有自己核心的专长领域,又有足够宽广的知识面和延展性,还有一个学以致用、教学相长、不断持续的循环体系。

二、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领域

要想成为领域专家,必须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领域,保持专注、付出心力。就像《荀子·劝学》中所说:“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冥冥之志”,以便“用心一也”呢?

对此,“刺猬理念”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实践法则。

英国学者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引用古希腊谚语“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将学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对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和体系,并以这一结构来解决问题(刺猬);另一类则会动用广泛而多样的经验、方法来阐释和解决问题(狐狸),却没有一个框架或统一的观点。虽然二者没有优劣,但在古希腊寓言中,二者高下立见。狐狸很聪明,有很多技能,也善于观察、筹划,能够设计很多复杂的策略向刺猬发动进攻,并且行动迅速,看起来肯定是赢家;刺猬看似笨拙、行动迟缓,但它有拿手的一招,那就是一遇到攻击就蜷缩成一个圆球,浑身的尖刺竖立起来,让敌人无从下口。所以,每一次攻防都是刺猬取胜。

基于类似寓言,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指出,一些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跨越式发展的公司,都坚持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所谓“刺猬理念”(见图3-1)。

具体来说,它们将战略建立在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深刻理解之上:

你对什么充满热情?

你能够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

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

你对什么充满热情?

你能够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

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

柯林斯认为,实现跨越的公司将这三个方面的理解转化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理念来指导所有工作,并长期坚持,就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柯林斯在这里说的是公司,但我认为这个道理对于个人也是适用的。

首先,很显然,哪怕你不能在某些方面做到世界最优,就算做到超过大多数同行,你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和优秀的绩效。这是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其次,你所擅长的能力应该可以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创造出持久、强劲的现金流和利润。如果你的能力不能创造价值,仅凭爱好和热情,也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也可能是最为根本或重要的是,你对什么东西充满热情?如果你对某些东西充满热情,你就可以全力以赴,在做事的过程中产生“废寝忘食”的“心流”(flow)体验,这不仅可以让你发展出超出同行的专业能力,而且还有可能取得优异的绩效,获得持续发展所需的机会。

因此,如果你能够在这三环的重叠处努力(见图3-1),把它转变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刺猬理念”,用来指导你的人生选择,你就更有可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对此,你可以用下列问题来问自己:

我对什么东西充满热情?

我在哪些方面可以领先于同行,或者超越大多数人?

我非常擅长哪些方面?

我在哪些方面有天赋?

我在哪些方面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成体系的教育?

我在哪些方面有很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经验?

我干什么事情是有报酬的?

我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获得经济回报吗?

我做这些事情的报酬是可以持续的吗?

我对什么东西充满热情?

我在哪些方面可以领先于同行,或者超越大多数人?

我非常擅长哪些方面?

我在哪些方面有天赋?

我在哪些方面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成体系的教育?

我在哪些方面有很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经验?

我干什么事情是有报酬的?

我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获得经济回报吗?

我做这些事情的报酬是可以持续的吗?

写出每道题目的答案之后,看看它们有没有重叠之处?如果有,那么,恭喜你!那就是支撑你人生“开挂”的“刺猬理念”。如果没有,你可能需要做一些权衡,因为缺少了哪一环,你的人生都可能会有缺憾,或者需要做一些调整或取舍:

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却不是你擅长的,你很难做到最好或者有竞争力。

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却不能给你带来持续的经济回报,也难以长久。

如果你做的是可以持续获得回报的工作,但并不是自己真正擅长的,也很难做到优秀。

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虽然可以帮你谋生,或者你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你可能并不快乐,总想着哪一天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你也不太可能全力以赴去取得傲人的成就。

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却不是你擅长的,你很难做到最好或者有竞争力。

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却不能给你带来持续的经济回报,也难以长久。

如果你做的是可以持续获得回报的工作,但并不是自己真正擅长的,也很难做到优秀。

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虽然可以帮你谋生,或者你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你可能并不快乐,总想着哪一天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你也不太可能全力以赴去取得傲人的成就。

因此,我觉得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建议值得参考:要是有机会,就去做你喜欢的工作;要是没有选择,就努力喜欢上你正在做的工作。我觉得这个建议很有力量,既要有理想,又不理想主义。

希望你能好好想一想,做出自己的选择。

三、梳理领域知识框架

在明确了专注的领域之后,你需要搞清楚该领域整体的知识框架,也就是它有哪些关键构成要素,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在我看来,只有先明确了总体框架,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就像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要想对这个城市有整体的印象,你必须有一张地图,骑车或者开车把整个城市都转一遍,才能对这个城市建立总体的印象。之后,再选择你感兴趣的街区,细致而深入地逛,并且住上一段时间,搞清楚它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了解它。否则,在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城市总体布局的情况下,一头扎进一条小巷,走到这儿,再走到那儿,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迷失在繁杂的街巷中,即使花了很多时间,也根本无法真正了解这个城市。

就像荀子所说:“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荀子·非相》)意思就是说,看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只是关注一些细节,不如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如把握它们在全局和整体中本来应有的位置。关注细节,可以让你明察秋毫;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可以让你明白事情背后的来龙去脉;把握事物在全局和整体中本来应有的位置,可以让你厘清深层次的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先建立整体的架构,看到构成领域知识体系的关键要素及其关联关系,才能真正地明白事物内在的机理。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上,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被斯科特·扬称为“整体性学习法”。

如果你现在是新手,对该领域还一无所知,你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先大致建立一个总体印象,之后再逐步进行学习。

1.找到一位导师

就像荀子所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也就是说,学习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位老师或真正有修为的高手(当然,如果这个高手又善于教育,那是最理想的)。导师具有整体的知识结构,会指导你高效地学习。

2.系统学习

参加一个由权威机构或专家主持的培训或学习项目,进行系统化学习,也有助于快速地建构起体系化的知识。比如,你想学习项目管理,那么参加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专家(PMP)认证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你也可以考虑参加一些高校提供的项目管理方向的硕士课程,或者一些权威机构的项目管理培训。这些都是经过系统设计的学习资源。

3.从研读经典开始

如果上述资源都不可得,那么你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了。比较稳妥的切入点是从研读经典开始,因为经典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价值和重要性。一些经典书籍不仅能勾勒出总体框架、提供精华或经过验证的高质量信息,而且还能为你指引后续深入学习的方向。

4.有计划地进行自学或主题阅读

最后,你可以自行摸索、制订一项系统的学习计划或者主题阅读计划,即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些相关的经典书籍,进行系统化阅读,并深入学习,争取把这个主题理解完整、透彻,或者根据指导,制订并实施一个分步骤、分阶段的学习计划。

四、打造个人能力的六部曲

在梳理清楚了领域总体知识架构之后,你需要采取实际行动,打造个人能力。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原则》一书中,瑞·达利欧提出了个人进化的五个步骤(见图3-2):

明确你的目标。

找到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目标。

明确你的目标。

找到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目标。

这是一个循环,当你执行了设计好的方案,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果之后,要重新校准目标,重复这一过程。

在我看来,如果你能把这一过程的每一步都做到位,并且使得每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之间保持一致,就是在践行彼得·圣吉所讲的“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这一项修炼。所谓自我超越,就是持续培养自我实现的能力,以创造自己真心想要的未来。自我超越源自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未来的热望,是个人持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如上所述,成为领域专家也是个人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即便你现在已经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也要持续学习和提升,这是一个终身学习之旅。

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自我超越这一项修炼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六个要素(见图3-3)。

1.厘清愿景

彼得·圣吉指出,要践行“自我超越”这项修炼包括两个部分:首先,不断澄清个人使命与愿景;其次,不断地学习如何更清晰地观察现实。事实上,就像你双手自上而下撑开一根橡皮筋,使命与愿景就是上面那只手,现实就是下面那只手;你的愿景越宏大,与现实的差距越大,橡皮筋的张力也就越强。如果你能坚定地坚持你的愿景,二者之间的差距所引发的创造性张力,就会牵引你去改变现状,使现实逐渐靠近你的愿景。自我超越这项修炼的精髓,就在于让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不断产生并保持这种创造性张力。

事实上,愿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从飞天梦想到登月计划,我们人类就是靠着愿景的引领,才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在我看来,热爱与愿景就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里所讲的“热爱”,指的是一种可以令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的事物或力量。它是个人拥有创造力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愿景”,是发自内心深处最热切、最真挚、最渴望实现的未来景象。它源自个人的热爱和使命,又是明确、具体、栩栩如生的,为你的努力提供方向指引。事实上,如果你的热情只是一个笼统的想法,没有清晰的愿景,那很可能它只是一个愿望或想法,难以产生引领变革的作用。

因此,在确定了安身立命的专业领域之后,你要认真地思索,向内心深处探求,明确自己的使命,并想象一下,你的使命达成以后,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让你的愿景慢慢沉淀、结晶,并清晰地表达出来,它将为你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2.设定目标

由于愿景是激励我们努力的远景,它与当前的现状往往相差甚远(这其实就是愿景的特性之一,因为如果愿景与现状差别很小,它就很难产生巨大的改变动力),很难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应该设定明确、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就像荀子所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数仞之墙而民不踰也,百仞之山而竖子冯而游焉,陵迟故也。”(《荀子·宥坐》)意思是说,三尺高的陡坡,就是一辆空车也拉不上去;但是,百丈高的山丘,即使是载重的大车都能拉上去。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山的坡度比较平缓。几丈高的墙,就是运动高手也翻不过去;但是,百丈高的山,就连小孩子也能登上去游玩。这也是因为坡度平缓的缘故。

它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宏大的愿景,必须慢慢来,设定一个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遇到一些岔路或选择,就难以抉择。目标过于宏大,也很难下手。相反,有了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就很容易让人想出办法,克服障碍,走到目标点。这样就能一步步地实现愿景。

3.认清现状与挑战

定好明确的目标之后,你需要认清现状,找准起点,这样就可以确定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包括实现目标过程中需要应对的挑战。

虽然有人认为这一步很简单,但说实话,对大多数人而言,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非常困难。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彼得·圣吉也曾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澄清愿景是自我超越修炼中较为容易的一个方面,对许多人来说,面对现实才是更艰难的挑战。”

那么,应该怎么认清现状与挑战呢?基于实践经验,我认为具体操作流程大致包括如下四步:

第一,根据目标,梳理明确实现目标所需的技能和条件。

第二,对现状进行评估,看看自己哪些已经具备,哪些尚未具备。

第三,明确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或需要应对的挑战。

第四,确定弥补差距或应对挑战的对策,也就是说,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可以弥补这些差距。

第一,根据目标,梳理明确实现目标所需的技能和条件。

第二,对现状进行评估,看看自己哪些已经具备,哪些尚未具备。

第三,明确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或需要应对的挑战。

第四,确定弥补差距或应对挑战的对策,也就是说,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可以弥补这些差距。

4.制订计划

在确定了弥补差距或应对挑战的策略之后,你需要将这些策略分解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和措施,并综合考虑相关资源和自己的精力,确定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

5.身体力行

就像荀子所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有了行动计划之后,就要采取实际行动,落实各项措施。

需要提醒的是,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很少有计划可以一成不变地执行,其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变化。对此,应该及时监控各方面的状况,灵活调整。

此外,职场人士工作繁忙,虽然工作也是学习与成长的途径之一,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守自己的目标,实现刻意练习与系统学习,的确需要很强的自律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6.持续复盘

人们经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同时,随着计划的实施,你的能力会增长,各方面的状况与条件也会变化,无论是愿景与目标,还是实现目标的策略与计划,你都要进行重新评估。对此,你可以对自己的成长与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复盘,及时迭代与调整。

注:本文节选自《知识炼金术(个人版):成为领域专家的系统方法》,邱昭良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本文经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首发于CMKT咨询圈(ID:ChinaMKT),转载请与其联系。

【阅读推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dnf泰拉的记忆首饰详细介绍 全属性套装效果展示
柚木和黑胡桃木那个好

柚木和黑胡桃木那个好

📅 09-25 👁️ 8805
什么是流?Java 中流的类型和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