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

女同性恋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2月25日)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2年7月7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女同性恋"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百合向。

“蕾丝边”一词可指女性间的欲望、行为活动或女性身分。

女同性恋旗帜

2018年新版女同性恋旗帜

系列条目LGBT主题

女同性恋(L) ∙ 男同性恋 (G) 双性恋 (B)∙ 跨性别(T)

性倾向和性别认同

非异性恋

同性恋

双性恋

泛性恋

无性恋

半性恋

酷儿

性向认同

浪漫倾向

疑性恋

性别之分

性别角色

非二元性别

性别变体

变性

概观

历史

年表

社运

社群

聚落

人数

文化

骄傲∙游行

俚语

象征

影剧

酷儿文化

权益

结合

婚姻

收养

抚养

兵役

日惹原则

双性人人权

跨性别权益

社会态度

刻板印象

审查

迫害

跨性别

异性恋本位

异性恋主义

同性恋欺凌

同性恋恐惧

双性恋恐惧

跨性别恐惧

厌跨女症

爱滋病污名

矫正强奸

宗教取态

共产党取态

研究和论述

酷儿研究∙理论

多元性别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

跨性别女性主义

保守主义

多元文化教育

生物学

环境因素

LGBT专题查论编

女同性恋者(英语:Lesbian)是一种女性向者,一般指长期稳定的对同性产生性幻想并希望与其建立亲密关系的女性,同时排斥与男性交往或以此性倾向作为主要自我认同的行为或现象的女性[1]。女同性恋者们常以“蕾丝碧妍”相称,蕾丝碧妍可作为名词,意指自认或被他人认定拥有女同性恋特质的女性,亦可作为形容词,表示与女同性欲望相关事物的特性[2]。

术语的源起与演变[编辑]

蕾丝博丝岛的莎孚 (Sappho),这是约翰·威廉·高多德1904年的画作。 莎孚赋予了“蕾丝边”一词代指“女性间的情欲关系”的意思。

“蕾丝边”一词源自公元前六世纪女诗人莎孚(Sappho)的故乡——古希腊的蕾丝博丝岛,“蕾丝边”直译即为“蕾丝博丝岛的”或“蕾丝博丝岛民”[1]。透过各式古代文献,历史学家推测莎孚曾在岛上指导、熏陶一群年轻女子[3]。莎孚所遗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多与女性的日常生活、感情关系及习惯等有关,尤其关注于女子的美貌,并明表她对女性的爱意[4]。在十九世纪晚期之前,“蕾丝边”一词被用指所有与蕾丝博丝岛相关的事物,例如“蕾丝边酒”意为“蕾丝博丝岛的酒”。[note 1]。

到了1890年,医学辞典开始使用该词语,以“蕾丝边之爱”等字词形容女阴摩擦:两个女性间透过类似性交而达到性快感。据1870年文件记载,“蕾丝边”亦被用来描述女性间的情欲关系。约至二十世纪时,开始出现了“莎孚主义”等可互通的词语。[1]。

女同性恋次文化日益蓬勃,因而促使哈维洛克·艾利斯等性学家以医学问题的方式著手于分类女同性恋关系。

随著医学知识的蓬勃发展,术语的意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转变。十九世纪中期,医学作家开始尝试建立辨别女同性恋(其当时在多数西方社会系属重大社会问题)的方法。德国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示明了所谓性欲倒错所归纳的行为,学者设下了男女之间正常性相关行为的标准,这甚至到了将男女转变为“完美男性”及“完美女性”的程度[5]。

中文中的称呼[编辑]

古时,女同性恋称为“石磨” ,“磨镜”。“磨镜”,即磨治铜镜。古用铜镜,须常磨光方能照影。而把女同性恋性行为叫作“磨豆腐” 或“磨镜”(tribadism)的意思就是,女女性行为的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而在厮磨,故称“磨镜”。汉代亦称为“对食”。

因为女同性恋事件多发生在皇室后宫、道观、闺阁等外界不易窥探之处,且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故男性主导的历史观大多回避女同性恋记述,知者不多[6]。

现代的中文则多使用引自欧洲的女同性恋者的称呼(主要是英文),也有当地社区自己创造或者历史上沿用的隐讳语。

中国大陆[编辑]

在中国大陆,女同性恋常被称为百合又或称为“蕾丝边”(英语直译)或“拉拉”,主要是从台湾“拉子”影响而来。

台湾[编辑]

在台湾,英文单词“Lesbian”的中文翻译以“拉子”或“女同志”最为常见(也翻译做“蕾丝边”)。“拉子”的最早使用与发明是在女同性恋作家邱妙津的《鳄鱼手记》一书中,后来普遍成为女同性恋社群内部用来指称自己的术语之一。

此外,也有根据外在性别特质,对女同性恋者有不同的称呼:把以“帅气、阳刚”为表现或理想的一方称为“顶”、“替”或“T”(来源于英文单词Tomboy,即“假小子”,但是并非此英文单词的本意);而打扮和行为较秀气的、以“貌美如花”为表现或理想的一方称“底”、“P”、“婆”或者“批”(来源于英文单词PrettyGirl,即“漂亮女孩”);此外在近代 “T”也有被另外在分成不一样的称呼,分为“娘T”和“铁T”,通常铁T会比娘T更为阳刚,且部分伴侣也以“男朋友”的方式称呼(每个人情况不同)。铁T的自尊心会比较强,不想比男生弱,铁T也不常在有人的地方流泪,铁T也不喜欢自己的女性特征太过明显,在性爱方面也通常是由铁T担任攻,另外,大多数铁T也不太喜欢和伴侣坦承相见,铁T就很类似性别转换者,两者的个性差异非常大,但有些女同性恋者是属于中间的半铁半娘型T,娘T则与以上相反。

台语中“石磨仔”为女同性恋者的称呼,性行为的描述为“挨石磨仔”、“镜磨镜”,显示台湾早在古代即有女同性恋者的存在,但诸如此类的台语旧有用法因历史上中华民国对台语长期打压的缘故,使得新世代的台湾人对台语难以掌握,此用法较为年长者所知,随著台语的通用语事实因政治原因被华语所取代后,对女同性恋者的常见称呼也因此而改变。

香港[编辑]

在香港,女同性恋一般被称为“Les”,是英文“Lesbian”的简称。以前有人以“磨豆腐”形容女同性性行为:“豆腐婆”(含贬义)形容女同性恋者。

此外,人们以“TB”(TomBoy)称呼比较阳刚的女同性恋者;“TBG”(TomBoy Girl)则是指自身女性化及喜爱“TB”的女同性恋者。90年代,开始出现“Pure”一词, 与台湾“不分”相似,即喜爱女性(不论是TB或TBG)的女同性恋者,不受外表、打扮、性格所限, 2004年,美国描述女同性恋者剧集《The L Word》大受女同性恋者关注,开始有种论调认为“Pure”一词是指喜欢女性化女性的女性化女同性恋者。于2006年,以探讨香港LBGTQ为题的《香港电台》节目“自己人”其中一集亦曾探讨“Pure”意思,对“Pure”一词并无结论, 同年, 香港一本描绘女同性恋小说《床上手记Pure Les》出版, 内容描述的女同性恋者及插图中, 显示当中均有长发、中长发、中短发及短发的女同性恋者 。至于在当时受女同性恋者喜欢的女同性恋者交友网站Blur-f中,供女同志三种角式选择,包括“TB”、“TBG”及“Pure”。2010年代,Blur-f关闭,一款香港本土的Butterfly App出现,供女同性恋者四种角式选择,包括“TB”、“TBG”、“Pure”及“No Label”,Butterfly App未有对“No Label”解说,因此可理解为不想透露或不想被标签,及后因为部分打扮中性女同志不被认同为“Pure”,部分女同志只能在Butterfly App中选择“No Label”, 但于香港女同性恋者之间, 对于“Pure”一词的意思仍众说纷纭。

其他称呼[编辑]

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作品《在床上》

此外,女同性恋还有其他的称呼,包括:

蕾丝边:来自英文单词“Lesbian”(女同性恋者)。这个辞源自希腊一个名为莱斯博斯的岛屿。公元四百年以前,希腊语诗人莎芙在这个岛上举行女诗人同欢会,建立她的学园,莎芙的诗多是叙述两个女人间的爱情。

替:女同志中阳刚打扮的人群之称,一般口头上称为小顶。

底:打扮和行为较注重貌美如花的人群之称底或小底。

不分:装扮、行为、气质没有明显偏向阳刚或阴柔,或因应伴侣特质而改变装扮、行为、气质的女同性恋者。

欧蕾(Old-Les/O-Le):老蕾丝边的简称,指年过30的女同性恋者。

Uncle:年长的T,源自1960年代。

歹客(Dyke):也是指女同性恋者,但通常是指较男性化的女同性恋者,以往是由恐同症或恐女同症的人拿来侮辱女同性恋者的话,现在女同性恋者彼此也会戏谑的用这个字彼此称呼。

Spaghetti:一般的意大利面,在刚买回来干燥的时候是很硬很直的(跟直男直女一样直),但是一旦放入水中去煮,湿了就会变弯。用英文解释即是straight until wet一语双关,含义为原本坚持喜欢男性的女性,在性欲被挑起后,就不再坚持,对方是女性也无妨了。

TTL:指代两个较为阳刚的人之间的恋情,全称:Tomboy and Tomboy's Love。

PPL:指代两个较为阴柔的人之间的恋情,全称:Prettygirl and Prettygirl's Love。

法律[编辑]

主条目:LGBT法律

在某些国家,女女性行为是违法行为。在阿富汗、茅利塔尼亚、伊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苏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也门会被判以死刑。实行有期徒刑的国家有孟加拉国、不丹、圭亚那、马尔代夫、尼泊尔、乌干达等。

在香港法律从来没有说女同性恋是违法,沿用香港法律中对未成年少女保障,男性不得与16岁以下女性有性行为,但没有规范女性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在香港法律中,女同性恋的性接触并没有规范,但成年女性对未成年女童或少女作性接触仍有可能被控非礼罪。

媒体关注[编辑]

参见:LGBT相关电影列表

2005年,女导演伍思薇导演的电影《面子》,描写华人世界中女同性恋面临到的家庭保守压力,获得第四十四届金马奖观众票选最佳电影,同时,剧中饰演女同志的华裔女星杨雅慧,入围最佳女主角。

2006年7月,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铿锵集》〈同志·恋人〉探讨同性恋作为社会上弱势社群遇到的压力及困难[7]。2007年1月,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裁定“报道内容不公、不完整和偏袒同性恋,产生鼓吹接受同性婚姻的效果”,不适宜在合家欢时段播放,故向港台发出“强烈劝喻”[8]。

2006年法国、加拿大合拍电影《植物园》以中国大陆1990年代的一对女同性恋的故事为题材。

2007年,台湾电影《刺青》探讨女同性恋的爱情、亲情、友情,获得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奖金补助,并获得该年柏林影展的泰迪熊奖。

2008年,台湾电影《漂浪青春》这是一出三段式的电影,既各自独立,却又关关贯连。三段故事、五个男/女同志,藉著彼此关系的流转,演出一条漂浪的“生命之流”。

2008年,台湾电影《花吃了那女孩》(Candy Rain)四段女同性恋者的小故事,都发生在台北一座老旧公寓里;居住在旧公寓里的四对恋人,不约而同的都收到了一份寄给Candy Rain的匿名包裹。NO.1《如果南国冰封了》,NO.2《看不见攻击的城市》,NO.3《梦见相反的梦》,NO.4《像花吃了那女孩》。

2010年,香港电影《得闲炒饭》(All About Love)由许鞍华执导的一部有关女同性恋情感生活题材的香港剧情片,吴君如、周慧敏、张兆辉和陈伟霆主演。

2010年,泰国电影《想爱就爱》(อยากรักก็รักเลย;Yes or No),导演为萨拉萨瓦蒂·翁索姆佩奇(Sarasawadee Wongsompetch),由蒂娜·吉塔勒拉(Tina Jittaleela)、李海娜领衔主演。

2014年,台湾电影《等一个人咖啡》(英语:Café·Waiting·Love),九把刀同名小说改编电影。

参见[编辑]

男同性恋

同性恋

单性恋

黑色三角形

女性主义

注释[编辑]

^ 2008年,蕾丝博丝岛(现名为希腊的米蒂利尼岛)本地居民宣称以“蕾丝边”一词代指女同性恋有损他们的人权,且“让他们在全世界蒙受耻辱”,并向希腊法庭要求更正词语“蕾丝边”的意义,主张该词仅能用指蕾丝博丝岛人,但未获成功。(蕾丝博丝岛当地居民“蕾丝边案”宣判败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 Europe [2008年7月22日]。2009年2月3日查阅。)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1.2 "Lesbian", 牛津英文辞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二版,1989年。2009年月1日7查阅。

^ Zimmerman, p. 453.

^ Foster, p. 18.

^ Aldrich, p. 47–49.

^ Aldrich, p. 168.

^ 中國古代女同性戀者的故事. [2014-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同志.恋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电台 铿锵集,2006年7月9日

^ 铿锵集被指鼓吹同性恋 遭广管局强烈劝喻 港台称裁决堪商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报,2007年1月21日

外部链接[编辑]

LGBT主题

女权主义主题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女同性恋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Lesbia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Lesbian Righ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ld Lesbians Organizing for Change (OLO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stralia backs lesbian IVF treatment - BBC News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sbians protest IVF ban plan - BBC News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纽约时报:It's February; Pucker Up, TV Actress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性别认同和性向认同性别认同性别

男性

女性

顺性别

跨性别

跨性别男性

跨性别女性

两性化

中性

无性别·双性别·三性别·泛性别·性别酷儿·性别流体

性别变体

Boi(英语:Boi (sexual slang))

Womyn(英语:Womyn)

异性装扮

后性别主义

第三性别

雌雄同体(英语:Androgynos)

Akava'ine(英语:Akava'ine)

Bakla(英语:Bakla (Filipino word))

Bissu(英语:Bissu)

Burnesha(英语:Burnesha)

阉人

阉祭官

Fa'afafine

Fakaleiti(英语:Fakaleiti)

Femminiello(英语:Femminiello)

Galli(英语:Galli)

海吉拉

Khanith(英语:Khanith)

Köçek(英语:Köçek)

Koekchuch(英语:Koekchuch)

Mahu(英语:Mahu (person))

Maknyah(英语:Maknyah)

Mukhannathun(英语:Mukhannathun)

Muxe(英语:Muxe)

Sworn virgin(英语:Sworn virgin)

Takatāpui(英语:Takatāpui)

Kathoey

变性

Travesti(英语:Travesti)

Tumtum(英语:Tumtum (Judaism))

双灵

Winkte(英语:Winkte)

男雌

女雄

人妖

伪娘

性向认同性倾向

无性恋

半性恋

纸性恋

单性恋

异性恋

同性恋(男 · 女)

双性恋

多性恋

泛性恋

其他

酷儿

非异性恋

男性恋和女性恋

跨性恋

疑性恋

异性恋为主

Banjee(英语:Banjee)

好奇型双性恋(英语:Bi-curious)

脱离同性恋

重返同性恋(英语:Ex-ex-gay)

浪漫倾向

多元之爱

同性相爱(英语:Same gender loving)

人际性意愿

金赛量表

参见

反性主义

同性友爱

双性人

性别不一致

性别表现

性别角色

生物·社会性别之分

性别研究

性别社会学

性别盲

男男性行为

人群

攻受

女女性行为

人群

顶底

酷儿文化

异性恋酷儿

LGBT主题

性主题

性别研究

查论编LGBT双性恋 · 男同性恋 · 女同性恋 · 跨性别

学术

论述

LGBT教育(英语:Education and the LGBT community)

性别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

LGBT语言学(英语:LGBT linguistics)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

LGBT文学

酷儿研究

酷儿理论

跨性别女性主义

社群

文化

文化

俚语

“同志”

口号(英语:LGBT slogans)

经济

观光

文学

男同志

女同志

杂志

漫画

影剧

电影

电视

音乐(英语:LGBT music)

国歌

偶像

酒吧

社区

列表

女同性恋乌托邦

组织(英语:List of LGBT-related organizations and conferences)

同性恋友好

双性恋社群(英语:Bisexual community)

同志骄傲

骄傲游行

同性结合

同妻与同夫

出柜

同志雷达

异性装扮

变装国王

变装皇后

相公堂子

卖基情

象征

彩虹旗

跨性别旗

皮革自豪之旗

黑色三角形

粉红三角形

Λ

节日

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跨性别与双性恋日

同性恋自豪日

双性恋自豪日

骄傲月

跨性别追悼日

国际双性人团结日

国家出柜日

国际跨性别现身日

分类:LGBT文化 · 分类:LGBT事件

性别认同

性向认同

多元性别

性别认同

男性

女性

双性性格

非二元性别

顺性别

跨性别

男性

女性

变性

第三性别

宦官

以女之姿

男雌

女雄

海吉拉

Kathoey

双灵

伪娘

性向认同性倾向

无性恋

半性恋

单性恋

异性恋

同性恋

双性恋

多性恋

泛性恋

男性恋和女性恋

非异性恋

男同性恋

女同性恋

同性相爱(英语:Same gender loving)

异性恋为主

好奇型双性恋(英语:Bi-curious)

潜在同性恋

跨性恋

疑性恋

多边恋

浪漫取向

性单恋

酷儿

物恋

脱离同性恋

重返同性恋(英语:Ex-ex-gay)

相关

性少数

性别二元论

性别表现

性别角色

性别中立

不分性别

性别盲

女性的性

男性的性

酷儿文化

双性人

雌雄同体

性别不一致

性别转换

去性别转换

后性别主义

历史历史

双性恋历史(英语:History of bisexuality)

同性恋历史(英语:History of homosexuality)

女同性恋历史(英语:History of lesbianism)

基督教与同性恋历史(英语:History of Christianity and homosexuality)

LGBT历史年表

社会运动

同性结合历史(英语:History of same-sex unions)

少年爱

古希腊少年爱

分类:LGBT历史

古代

结为手足(英语:Adelphopoiesis)

古代同性恋

古希腊

古罗马

古埃及(英语:Homosexuality in ancient Egypt)

古秘鲁(英语:Homosexuality in ancient Peru)

中世纪欧洲(英语:Homosexuality in medieval Europe)

日本

中华

同性恋军队

16-19世纪

莫莉屋

第一次同性恋运动

乌尔利克斯

20世纪

同性恋解放运动

手帕准则

海后(英语:Sea queens)

石墙骚乱前的美国平权行动

石墙骚乱

光明节行动(英语:UK Gay Liberation Front 1971 Festival of Light action)

1979年三藩市骚乱

酷儿理论

21世纪

同性婚姻

年表

车臣反同性恋清洗

权利

法例

各地权利

非洲

美洲

亚洲

中东

欧洲

大洋洲

权益议题

抚养

收养

兵役

民事结合

同性婚姻

家庭

配偶

仇恨犯罪

双性人人权

跨性别权益

共产党

性悖轨

性悖轨法

联合国/日惹原则

权利运动

团体(英语:List of LGBT rights organizations)

运动家

同性之爱

同性恋解放运动

跨性别权益运动

性倾向与科学

生物学

神经科学

出生顺序

人口统计

环境

性取向连续体

同性恋和心理学

金赛量表

克莱因方格

产前激素(英语:Prenatal hormones and sexual orientation)

性倒错

改变性取向的尝试

扭转治疗

性向认同

性倾向与医学年表(英语:Timeline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medicine)

社会态度

偏见

迫害

社会态度

反LGBT标语

异性恋本位

父权规范

保守主义

同性恋民族主义

酷儿民族主义

粉红装饰

直同志

恐同辩护(英语:Gay panic defense)

反对LGBT权益

刻板印象

审查

双性恋擦除

宗教与同性恋

跨性别和宗教(英语:Transgenderism and religion)

偏见•歧视

艾滋病污名化

异性恋主义

双性恋恐惧

同性恋恐惧

女同性恋恐惧

排斥本人性倾向

非二元性别歧视(英语:Non-binary discrimination)

跨性别恐惧

厌跨女症

无LGBT区

玻璃圈

迫害•暴行

矫正强奸

同性恋欺凌

跨性别欺凌(英语:Trans bashing)

英国迫害史(英语:History of violence against LGBT people in the United Kingdom)

美国迫害史(英语:History of violence against LGBT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纳粹德国迫害同性恋

暴行(英语:List of acts of violence against LGBT people)

遇害的跨性别者(英语:List of people killed for being transgender)

自杀人士

分类

主题

相关推荐

傻瓜进销存软件好用吗安全吗可靠吗
如何更改微信实名?详细图文教程!
奋达音响音箱笔记

奋达音响音箱笔记

📅 08-02 👁️ 6298